最近鴻旗一直在鼓吹不要使用“創客”這個譯名,用”自造者“或是直接使用“Maker”就好。我本身並不喜歡拘泥於字句,有點給人挑語病的感覺,其實創客或是自造者都只是翻譯名詞,實際做的事情才是重點,就算創客是對岸先用的詞彙,但是語言是流動的,原先的意思早就不知道改變多少次了,以鴻旗的影響力,這麼高調又執著地去區分這些名詞的意義在哪裡? 與其揣測批評,我選擇直接去跟鴻旗聊一聊彼此的想法,剛好另一名Openlab Taipei成員馬爸不久也加入我們的討論,經過品驊尖銳直白,鴻旗絞盡腦汁,馬爸難忍激動的討論之後,可以說是真理越辯越明,我也從對話中慢慢理出了他們心裡真正的擔憂,而對於這個論點的想法,我原本的想法有點改變,卻也不是完全改變,所以我想將這段討論重點整理一下,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反思一下。 馬爸論點主要有兩個,第一個是認為"創客“誤譯了maker的原意,「創」著重在「創意」,而不是「製造」。不過對於這點我不是非常同意,因為「創造」這個詞是一體的,並不是「創意製造」的縮寫, 這兩個字詞相連並不合邏輯,「創造」 就像「創意」一樣,是無法拆開的詞,一個是指物件上有所革新,一個則是思想上的突破,如果說創客只著重在「創」,那「自造者」不也是變成只重視「造」,很容易淪為重製,抄襲,而忘記了從前人的肩膀上,依據個人的環境需求,加以改良的可能。 第二個則是因為這是對岸常用的譯名,乍聽之下給人感覺是因為兩岸的敏感關係,其實是因為在對岸創客就等於是創業,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創客空間,是自己在創業,還是幫助創業?如果這些空間自己都還在創業,又憑什麼幫別人創業?然而事實上想創業想賺錢根本不用來maker圈攪和,做個貿易開個餐館簡單多了,創意本身不是想要就會有的,我們從小到大經過無數考試的洗禮,早就扼殺了大家的想像力,現在為了創業,忽然就有創意?為了創業而創新,無異緣木求魚。這也才是鴻旗真正不希望大家用「創客」的原因。Maker應該是一種人生態度,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東西,分享彼此的創作經驗,如果作品大家都覺得不錯,當然可以商業化,而不是倒因為果,硬要以可商業化為基本要求,凡事以成本為考量,反而限制了可能性。 與其擔心被誤會是為創業而創,而在譯名上計較,不管叫什麼名字,都會有人假maker之名,賺投機之財,我們只能做好自己,期許自己做正確的事,不論在哪裡,都是真創客!
是一個忙於工作,遺忘曾經熱愛創作的旅英設計師,回台後意外接觸Fablab Taipei,重新拾起了手作和學習的快樂滿足,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,讓藝術美化我們的人生,『Maker Everyday媚可兒日記』源自於對自己的期許,希望大家都可以倘佯於創作的快樂中,Be a maker everyday! 演講,工作坊,主持邀約請寄信至Makereveryday@gmail.com,也歡迎加入FB page,隨時收到最新消息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kereveryday